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悄然上演。一位72岁的肺癌患者马大爷,曾被多家知名医院判定“无力回天”,却在这里成功打通生命通道,得以与家人共享团圆。
青海籍马大爷5年前确诊肺癌,手术后担心病情和对化疗的恐惧,一直未行化疗。今年年初,他出现胸闷气促,并逐渐加重,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后,结果令人揪心:右肺功能丧失,肿瘤侵犯了气管下段及心脏和大血管。家属带着最后的希望前往国内多家医院就诊,却因手术风险过高而无奈返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家属仍心有余悸:“肿瘤就像水泥一样堵住了气管,患者随时可能窒息死亡。”
在外省专家的推荐下,家属连夜带着生命垂危的马大爷赶到兰州。当脸色青紫、呼吸困难的马大爷被推进诊室时,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柳小平迅速启动多学科救治机制。胸部疾病诊疗中心专家团队连夜会诊:气管狭窄程度高达90%,肿瘤组织质地脆弱,极易出血,支气管镜下治疗就像在“雷区排爆”。
“哪怕只有一线生机,我们也要竭尽全力!”柳小平主任带领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在硬质支气管镜的辅助下,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操作,既要精准切除阻塞气道的肿瘤,又要防止致命性大出血阻塞气道。经过紧张的介入手术,成功置入的气管支架如同打通了“生命隧道”,术后患者立刻恢复了自主呼吸。
出院时,马大爷满含热泪,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是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个曾被多家医院认为“无法医治”的患者,如今已能自行走动,还在春节实现了全家团圆的心愿。
这一生命奇迹的背后,是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多年来的技术积累。柳小平主任介绍:“我们每年都会处理白余例像马大爷这样看似‘绝境’的病例。”科室不仅常规开展30余种呼吸介入技术,还率先在甘肃省开展了硅酮支架置入、支气管热成形术、经支气管冷冻消融术等前沿诊疗技术。从新生儿到百岁老人,从普通肺炎到罕见疑难病症,这里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作为甘肃省呼吸内镜技术联盟的牵头单位,这支“呼吸特种兵”团队还承担着培养基层医疗力量的重任。他们建立的呼吸介入医联体覆盖了123家医疗机构,通过专家工作室、远程会诊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全省及周边地区。
从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到成为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单位,甘肃省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始终坚守“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这里,每天都有被下达“病危通知”的患者重获新生,绝望的家庭重燃希望。
“让每个呼吸都充满希望”,这句悬挂在病区的标语,正是这支精英团队践行医者初心的生动体现。未来,他们将继续凭借精湛的技术守护生命通道,用仁心仁术续写更多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