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二院驻玛曲县人民医院帮扶专家张玉娟指导检验科成功开展了“血培养”检查新项目。为了更好的配合临床目标性的抗菌药物治疗,能及早发现病原体感染,让病人得到更及时的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负担。血培养是临床微生物的重要检查之一,是诊断血流感染、菌血症的金标准。通过血培养医生可以确定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菌,以及病原菌的种类,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
一、血培养采血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昏迷;
3.白细胞增多(>10×109/L,“核左移”或减少<3×109/L)
4.皮肤黏膜出血;
5.寒颤;
6.多器官功能衰竭;
7.血压降低;
8.呼吸加快(呼吸率>20次/分钟或CO2分压<32mmHg);
9.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
二、血培养的最佳采集时机及采集套数
采集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在下一次用药前采集,因为有些病原菌对抗菌药物非常敏感。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或寒战或发烧后1小时进行。
采用“双侧双瓶”,每套血培养包含一个需氧瓶+一个厌氧瓶,不建议采集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采集两套血培养。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血培养多套送检的意义主要是增加培养血量提高检出阳性率,多点采集有利于判断污染菌。
三、采血量
成人采血量:每瓶5-10ml血液。
儿童采血量:采集两个需氧瓶,在保证采集血量<1%总血量下,一般为1-5ml。
四、标本的运送及验收
采集后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送至实验室,室温(20~25℃)运送,切忌将培养瓶冷藏或冷冻,否则导致某些病原菌死亡。
五、血培养的临床意义
早期诊断:通过血培养,可以早期诊断细菌是否进入血液,从而防止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
病原菌分析:血液中检出有细菌生长,便可以准确鉴定是哪种细菌,同时做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指导临床医生准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建议从外周静脉采血,不建议采动脉血;
2.常规血培养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取血;
3.注射器采血,采好后注入血培养瓶之前不需要更换针头;
4.标本采集部位: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5.败血症的并发症:血压上升、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最佳采集时间尽量在患者寒颤或发热初期采血,尽可能在患者使用抗生素前完成采集;
6.采多种血液标本时一定最先采集血培养标本;
7.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时的采集;
七、孵育时间
使用全自动血培养仪,90%的阳性标本可在12小时内被检测,36小时内可检测出99%的阳性标本。大多数有临床意义的阳性结果会在开始检测后48小时内报告。个别生长较缓慢的细菌,如布鲁氏杆菌,可能需要4-5天不等,而阴性结果需要5天才能发结果。
综上所述,血培养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诊断血液感染、指导抗生素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采集血培养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