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卒中及其危害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出血性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卒中均会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
卒中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五高”特点。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是我国当前第一位致残病因,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二、卒中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超重或肥胖、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心理因素、吸烟、大量饮酒及糖尿病等也是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
三、卒中的预防
卒中重在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养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日常生活行为注意事项。
1.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
2.清淡饮食,做到低盐少油、食物多样,践行膳食指南推荐;
3.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
5.保持情绪平稳;
6.关注气候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诊早治。
(二)有相关疾病的患者重点注意事项。
1.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坚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2.高脂血症患者应控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坚持按医嘱服用降血脂药物;
3.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按照医生建议,采取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
4.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患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四、如何快速识别卒中
推荐“BEFAST”口诀或“中风120”口诀迅速识别卒中并即刻采取行动,开展卒中急救。
(一)“BEFAST”口诀。
“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是指眼睛(Eyes),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或者一过性黑蒙;
“F”是指面部(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是指言语(Speech),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是指时间(Time),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则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二)“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自己或他人突然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则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五、发生卒中怎么办?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发病后要立即拨打“120”,要听从“120”的专业建议去往最近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救治。在等待“120”救护的这段时间,一是要保持患者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切忌不要拖拽病人,避免出血性卒中病人进一步出血;二是不要随意吃任何东西,以防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救治机会的减少。正确的急救对于减少卒中致残致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六、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约2/3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和心理障碍等,卒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骨质疏松、皮肤破损等问题。康复治疗就是通过功能、任务和目标训练加强神经重塑,尽可能的减少卒中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在生命体征稳定和病情无进展情况下,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功能恢复的效果将有所降低。
三步识别中风
为什么要快速识别中风?
据统计,我国脑中风患病人数目前约有700万,每年新发200万例,并以每年8.7%的速率迅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在2030年将有3177万脑卒中病人!而且,中风年轻化趋势明显,近50%属于40~64岁的劳动力人口,形势可谓万分严峻。
但其实,中风可防可治,很多患者都是由于院前延误而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一项全国 37 个城市 62 家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中风病人医院前的延误的中间时间为 15 小时 。此外,2016 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只有 16.9% 的中风病人知道中风的最初症状; 只有 18.8% 的患者利用了 120 医疗急救系统;有约 33% 的患者没有被急救车上的医生正确诊断为中风。
此外,中风患者每延迟 1 分钟,就会损失 1.8 天的健康生命,时间是决定生死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60%~80% 的中风为缺血性中风,缺血中心区脑组织数分钟内可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急性缺血性中风在发病4.5小时内如果能使用血管再通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动脉取栓治疗)溶解堵塞于脑血管中的血栓,开通血管,将会明显降低中风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步识别脑中风,牢记“中风120”
为了降低脑中风的致残率,早发现、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对于不是学医的老百姓来说,怎样才能快速识别脑中风呢? “中风120”,是一个十分有效、可行的策略。
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120。
简单、明了的视频让大家在 1 分钟内学会三步识别中风,一旦发现疑似中风症状,立刻拨打 120,快速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治疗,远离生死离别,终生瘫痪的悲剧。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牢记“中风120”,在中风发病后快速识别、尽早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治疗,远离生死离别、终生瘫痪的悲剧。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
脑卒中的定义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占卒中的85%。
如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候持续时间<24小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是因脑血管出血所致,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15%。
大脑控制着整个身体,所以卒中的症状遍布全身。具体出现什么症状,取决于脑组织受损的部位。
卒中的危害
危险因素
卒中有哪些征兆
1、突然出现一侧头面部、手脚麻木的现象;
2、突然走路不稳、感觉头部眩晕(警惕后循环中风);
3、突然视物模糊、出现黑朦、偏盲、复视;
4、突然说不清楚话、流口水、口角歪斜;
5、突然失语,讲不出话或者听不懂话;
6、突然剧烈头痛;
7、突然感觉身体无力、活动不灵便;
8、突然昏迷,难以唤醒
如何识别脑卒中
不同类型卒中的原因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我国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但目前来看,我国卒中总体发病年龄趋势呈现年轻化。1. 有一定慢病基础,却不重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但很多中年人并不知道,也不重视这些问题。有些中年人不进行健康体检,等到发病偏瘫了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有些人即便发现以后也不重视,总觉得自己年轻,能熬过去,吃点药就不管它。2. 重口味饮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是公认的高血压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可诱发脑中风。而高糖、高脂饮食也不利血管健康。此外,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栓生成增加。而有研究显示,大量饮酒可使卒中风险增加20%。3. 熬夜、压力大、情绪激动加班、熬夜、压力大,情绪激动也是诱发脑卒中的因素之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必然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和痉挛,同时血管压力也会增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而导致动脉硬化。4.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2018年一项研究分析发现,体质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卒中风险增加110%。2020年12月2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提到,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我国超重肥胖率上升速度较快,全人群都受超重肥胖影响。
脑卒中错误的急救方法
01
快速识别脑卒中
以下哪种症状,更像是脑卒中(中风)呢?
易错点:
大部分突发脑卒中(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并不会马上出现如『昏迷』等严重症状。所以不少人出现了症状却自认为不严重,觉得『休息一会可能就好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正确做法:
我们推荐BE FAST原则(BE FAST中文直译:赶紧的)!让大家尽快识别脑卒中(中风):
B— —balance(平衡):
突然出现的头疼头晕,导致行走困难,走路歪斜等
E— —eyes(眼睛):
突然出现的单侧或双侧眼睛视物困难、黑矇等
F— —face(脸):
面部突然出现嘴角歪斜,鼻唇沟消失等
A— —arm(胳膊):
一侧肢体突然无力、麻木,抬起困难
S— —speech(说话):
突然言语不清,或是听不懂别人讲的话
T— —time(时间):
上述5点中一种或几种症状出现,尤其是三高患者等危险人群,
则一定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医!
02
第一个电话打给谁
用BE FAST原则判断后,怀疑家人脑卒中,第一个电话要打给谁呢?
易错点:
脑梗死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5小时。
听起来似乎挺久,但去医院,拍片子等时间都会算在内,真正留给家人咨询、犹豫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正确做法:
怀疑中风,果断拨打120!不浪费时间与他人商量(包括在医院工作的亲友)询问。在没明确诊断之前,询问谁也没用!到医院后,也必须相信眼前的医生做出的判断!
医生提醒:不建议用私家车运送病人去医院,一旦中途遇到堵车或病人病情突然加重,私家车里的家人是无法处理的。且一般家属很难分辨哪些是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
03
正确的家庭急救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突发中风时的所谓『家庭急救药』,以下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易错点:
很多所谓的家庭急救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盲目进行这些急救,反而会帮倒忙!
错误一:吃降压药
后果:加重脑缺血
专家解释:卒中病人发作时,没有医生指导擅自给病人吃降压药,血压下降过低反而可能加重脑缺血。
所以,不要吃!
错误二:吃阿司匹林
后果:加重脑出血
专家解释: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防血栓的作用。对于脑梗死患者有一些意义,但脑出血患者服用反而会加重出血。送医前没人能100%分辨脑梗死和脑出血。
所以,不要吃!
错误三:吃安宫牛黄丸
后果:可能引起误吸、加重病情
专家解释:从中医上讲安宫牛黄只适用于“热闭”,而“寒闭”用了反而会加重病情,一般人无法分辨。强行给意识不清的患者服用,还有误吸、窒息的风险。
所以,不要吃!
正确做法:
等待救护车期间不乱喂药物、食物、水,也不要用指尖放血等。
让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避免如发生呕吐导致窒息),清除口鼻内的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等待救护车即可。
当然,上述的正确做法都是针对已经突发中风的患者。当急症来临,并不是我们在家做得越多就越好!而我们应该做得更多的是在平时,如何尽量保证不发病。
时间窗内开展有效治疗
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等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机称为时间窗。目前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起病4.5小时内。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溶栓治疗
通过特异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药物(第三代:替奈普酶,5-10S,静脉推注。第二代:rt-PA,10%静脉负荷剂量,剩余90%60min内静脉滴注)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
取栓治疗
针对颅内大血管闭塞。通过导管经血管内到达闭塞部位,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闭塞部位血流。
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以内。
手术/介入/药物治疗
急性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确诊,往往需要积极寻找并尽可能消除病因,同时进行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急诊手术,其中因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急诊行动脉瘤栓塞治疗。
脑卒中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01
防治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核心环节,降压一定要达标。
①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②冠心病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
③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④糖尿病伴缺血性心脏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⑤老年人舒张压不要<70mmHg,否则可能有低灌注表现,如乏力、眩晕、嗜睡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⑥单纯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要低于130mmHg,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不要低于140mmHg,否则有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⑦合理生活方式防治高血压,如低盐、戒烟酒、适当运动等。
02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血糖异常加速脑血管病的发展,与脑卒中复发有关。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控制目标如下表。
03
防治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较大。治疗中度高胆固醇血症,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19%~31%。强化降低胆固醇预防脑卒中研究发现,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对危险。
04
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约有20%为心源性栓塞,其中以心房纤颤最为重要。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卒中的危险每年约5%,是同年龄组的6倍,风心病房颤卒中危险增加17倍。
对于房颤脑栓塞低危患者,可不用抗栓治疗,对于中危患者,可用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应抗凝治疗。
05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硬化引起。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3%~4%。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和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
06
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 6倍,长期被动吸烟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1.82倍。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比不喝酒者高3倍。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07
控制体重
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高于非肥胖者2.2倍,成年人BMI应控制在28kg/m2以内。
08
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同型半胱氨酸高于16μmol/L时应予干预。一般人群以饮食调节为主,也可采取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联合治疗。
(二)二级预防
除了和一级预防一样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卒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外,也可使用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药预防卒中。二级预防的药物三大基石分别为降压药、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降脂药。
脑卒中的七大误区
1、误区一:脑卒中发病太急,没有预兆(在前面内容已经介绍)
如果及时发现脑卒中征兆,抓紧抢救,75%的脑卒中可以被控制!脑卒中发病虽急,但如果能注意到发病预兆,及时就医,大部分(75%)的脑中风是可以被控制的。这些脑卒中预警又叫小中风,一定不要轻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治。我国70%以上的脑卒中是脑梗死,其最有效的治疗是静脉溶栓和取栓手术治疗。但是,静脉溶栓治疗对“时间”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在发病4.5-6小时内接受治疗才能大大提高成功率;而即便是取栓手术,最长时间也只有16-24小时。所以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误区二: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卒中
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有可能得脑卒中!
在人们的印象中,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而中青年不必为此担心。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中青年时期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会发生脑中风。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年轻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过度劳累、肥胖、高脂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都会使脑卒中在年轻人中高发。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
3、误区三:定期输液能预防脑卒中
所谓的“输液预防“,并不科学。
所谓的“输液通血管治疗”,主要是指有些急性脑卒中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用药或其他方法,把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但是这样的治疗条件限制很严格,溶栓药物只有条件符合了才会给患者使用,根本不可能随便拿来输液。真正能够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是控制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等,规律口服二级预防药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4、误区四:降压药头晕、头痛才吃,平时不用吃
有些高血压患者经常服药不规律,总是凭感觉吃药停药。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并对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最终给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更容易诱发脑卒中。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律服药,并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减少血压大幅度波动。
5、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各种脑卒中
阿司匹林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临床实践中应用阿司匹林,应当先做好评估获益与风险。医生在评估阿司匹林治疗获益和风险的权衡取决于 4 个方面:出血风险、基础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阿司匹林治疗依从性以及年龄。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脑梗的发生,但是阿司匹林并不是万能的,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抗栓的同时势必会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进行决策时需要平衡治疗手段的疗效与安全性,也需要尽量纠正出血风险,以达到临床最大获益。
6、误区六: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引发卒中再次发生。
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证,一般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7、误区七:脑卒中康复要靠「养」
发生脑卒中后,要尽早让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不少人认为,发生了脑卒中,应当让患者在床上完全静养,少活动。殊不知,这种完全静养会严重影响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甚至可能使偏瘫肢体出现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
而正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实施,一般应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开始。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对3个月以上再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期)也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正确。